移动支付的暗战,始于网络专车开始的补贴大战,也是通过补贴,更多的中国人学会了利用移动支付工具进行付款,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自此开始了争夺。表面上,目前大家都处在场景的争夺上,在大众印象当中,微信支付的频率更高,但商家偏小,微信支付更多的是通过自身庞大的流量红利,进行了市场的争夺。
支付宝给外界的印象在于其专业性,其实用朴素的心理来看支付宝,似乎只是一个支付工具,但实际上,背靠蚂蚁金服的支付宝对于支付市场的争夺,变成了一次“降维打击”,支付宝在金融领域,从最初的安全支付工具,成为具有信用、金融、支付、安全、数据等多维能力,用户基数也是足够大的。
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所有的行业方,在进行互联网业务升级改造的时候,进行大而全的改造,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任务,自建一套多维的基于金融、信用、支付、安全等能力的系统,对于C端的服务,从网商银行、花呗、借呗、芝麻信用,可以看出支付宝打通了从B端、银行、信用体系、C端之间的闭环。
支付宝最大的基因是支付,而阿里巴巴天然的基因是电商和营销,相比社交属性,支付宝与生俱来的属性,与商业交易本身是完全契合的,所以,支付宝选择通过“多维”,所谓的“降维打击”体现在场景的争夺上,这也是必须要做的,而多维是体现在闭环上。
支付大战从C端升级为B端争夺
不久之前,微信上线了小程序“红包店”,用户在跟微信有合作的红包店消费可领红包,并在下次消费时核销。可以预见的是,微信将会在基于其B端用户场景下,给予红包的支持,作为红包游戏的始作俑者,这个动作可以视作红包已经从C端的娱乐转为了B端市场的营销应用。
这个并不奇怪,这在专车大战和外卖补贴中是常用的伎俩,从“红包店”小程序来看,目前需要用户搜索“红包店”,然后在列表中选择自己商家,获取红包。
11月15日,支付宝又正式上线了“赚钱红包”,这次商家不仅可以免费发,还能赚钱。赚钱的逻辑在于:
赚钱红包中,用户领到的红包钱以及商家获得的赏金全部由支付宝承担,并且没有笔数限制,其实就是给商家送钱。商家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贴上红包码并绑定,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在小商家中普及移动支付。
这场持续已久的红包大战,已经从取悦消费者延伸到奖励商家,互联网巨头之争,比的是谁能更好服务商家。
在此之前,微信已经推出了微信商家服务号、小程序,另外推出商户平台和微信买单服务,而蚂蚁金服方面也动作频频。2月,支付宝推出面对小微商家的全免费收款工具“收钱码”,口碑也打出“码战略”,计划把线下300万家口碑门店接入移动互联网。8月18日支付宝小程序面向用户公测,用户可以通过扫码、搜索、分享、小程序聚合页等方式使用支付宝小程序。
如果从场景的争夺动作上来看,似乎所有的动作是相似的,但笔者认为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并不相同:
微信多频的场景优势,扩大更多的场景,这是基本的诉求,支付宝所有的应对方式,却颇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意味,声东击西,支付宝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多维的意义在于商业本质切入交易
对于所有商家而言,线下交易是其本质,但从传统的销售模式上来看,通过收钱码提升了交易的效率,这意味着更多的收入,中国商人传统的思路是通过不断的原始积累,获得更大的收入,再进行扩张。
从营销手段来看,“红包”的方式进行普及,对于所有的商家意义是:第三方提供了营销工具,现有的收入有可能在红包的帮助下进行提升,并且在红包补贴大战中收益更大。
这个逻辑本身没有问题,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线下交易的场景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产品本身,也许收钱的老汉是一个菜场的摊主,也许他是一个理想在于做超市,每个中小商家的想法其实都不太相同,如果仅仅是通过红包大战去争夺B端用户,显然是不够的。
支付宝的做法是:依托蚂蚁金服,针对线下小商家打出多维组合拳,从支付、贷款、保险到营销全方位布局,推出“多收多赚”计划,包含多收多免、多收多赊、多收多得、多收多贷、多收多保等系列服务
比如:
多收多赊是通过收钱码上1688找货源,1688的本身就是B2B平台,货物品类多,性价比高,关键在于还能赊账。多收多免:则是帮助商家体现免费,还能通过花呗进行收款,这对于提升C端的交易意向很重要。在经营管理上,通过收钱码和SAAS管理“店员通”,进行店面和收入数据的分析管理。多收多贷则利用蚂蚁金服的金融属性,给商家直接付款。
其次,如果商家自身有线上淘宝,则可以通过支付宝的付款行为直接触发自动关注商铺,这些都是直接与交易发生关系,如果红包是一个工具,但支付宝依托蚂蚁金服带来的是基于信用、金融、支付、安全、数据等多维能力打造的商家服务闭环,这个闭环仅仅环绕交易本身,这个更加直接和有效。
服务B端实际撬动的还是金融服务
中国其实是一个缺乏金融服务的国家,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当下阶段,造成的是不够均衡的金融业本身的现状,根据媒体报道和数据显示:
中国小微企业工业总产值占经济总量的60%,销售收入占57%,利税占40%,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纵观全球,在发展中国家,尚有20亿人没有银行账户,仅有10%的人持有信用信用卡,有贷款需求的人仅21%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在中国72%的成年人缺乏基础金融知识,在传统征信体系中有信贷记录者近占比25%,农村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
目前微信和支付宝争夺的场景背后,其实是众多的小微企业和商家,这些小微企业通常是很难获得正规机构贷款的,而民间借贷在国内现状的风险极大,支付宝通过自己的“多维能力”,有效的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小微企业且少征信评价,无法快速完成贷款评估,相应带来的困难是无法获得更多贷款、缺少抵押和担保、融资成本高、手续繁琐、缺少可供查证的资金流水记录等。
如果从场景争夺战下的“多维”服务本身,支付技术好红包营销只是“前菜”,更大的市场在于金融流动带来的经济发展,蚂蚁金服的目标是在目前给小微企业提供一万亿的贷款支持,支付宝不仅成为了C端的信用和大数据的搜集工具,对于B端同样也是,支付宝掌握的是小微商家的线上支付的现金流状态,多收多免、多收多赊、多收多得、多收多贷、多收多保背后的规则是基于商家自身信用体系、现金流、大数据、风险控制的一整套的多样性金融服务。
归根结底,场景和B端用户的争夺,如果是纯粹为了争夺地盘和地盘背后的流水,仅仅简单提升了交易效率,现在来看还是比较短视的做法,而通过金融服务本身去提升小微企业的发展相比,蛋糕只会越来越大,所以蚂蚁金服通过支付宝“降维”进行场景争夺的醉翁之意,其实是通过金融服务提升行业的竞争能力。
这个落点在于如何利用金融服务将商家服务变为一种生态,而生态的潜台词就是规模,规模的大小基础就是服务B端的能力,如此来看,蚂蚁金服只是延续自己所擅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