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征程新作为
2020年08月26日 09:41:29
105 深圳商报

深圳:新征程新作为

深圳商报记者 徐恬 陈小慧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0岁生日。

40年,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奇迹,从一座边陲农业县蝶变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这是属于每一个深圳人的荣光。梦想是伟大事业的开端,每一个深圳人的梦想,汇聚成这座城市的宏愿。千千万万深圳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接续奋斗,无数梦想拔节生长,美好希望竞相绽放。深圳奇迹,积蕴着这座城市所有追梦人、奋斗者的光芒。

40载敢为人先,40年砥砺奋进,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GDP从1979年的1.9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69万亿元,增长超过1.3万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40年来,深圳是一面镜子,透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40年来,深圳是一把标尺,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承诺掷地有声。

匠心独运丹青手,如椽巨笔绘宏图。一年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擘画了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发展蓝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经济特区使命接续、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寄望更高。深圳,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定能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深圳跨度: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历史的鸿篇巨制一旦开启,每一页都是崭新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

1979年,以习仲勋为第一书记的广东省委大胆呼吁、积极争取,酝酿并提出“先走一步”战略构想。中央赋予广东“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广东肩负起为改革开放探路的历史重任。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自此,深圳经济特区担负起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路探路的历史使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

深圳经济特区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在每一个重大节点,都得到了党中央的关怀厚爱和悉心指导。

1984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来深圳视察时亲笔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他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92年,邓小平同志再次来深圳时强调“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离开深圳时叮嘱“你们要搞快一点!”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庆祝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要求“经济特区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继续争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勉励深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要求“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并强调“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深圳,向世界发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铿锵宣示。

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首次赋予一座城市在“四个全面”上创造新业绩的光荣使命。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深圳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后我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赋予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崇高使命。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再次明确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这一伟大使命。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8月,《意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高规格印发实施;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作的报告中,把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进行了深刻阐述。

殷殷重托,指引航程。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深圳确立了“核心引擎”地位。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标志着深圳继兴办经济特区后,迎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光荣使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征程。

这是目标明确、催人奋进的时间表,这是谋划全局、协同推进的路线图——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面对时代考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如何“先行示范”?

2019年12月初,《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出炉”,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绘制了贯彻落实中央战略意图、跑好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程”的“施工图”,制定了“任务书”。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刚刚迈上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程”的深圳,遇到了一道“加试题”。深圳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两不误,以实际行动体现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担当和作为。2020年经济“半年报”显示,深圳在遭遇疫情等因素的重大影响下经济增速实现“V”形反转,是上半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正增长的一线城市,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初心不改、使命相续。深圳在不忘初心中汲取前行力量,在牢记使命中展现担当作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以“开局即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奋进姿态,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三个阶段发展目标”“五个率先”重点任务,开足马力,奋勇先行,全力跑好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蓬勃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

深圳深度:从“敢闯敢试”到“全面深化改革”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打破“铁饭碗”,深圳在国内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传统体制,确立劳动合同制;深圳率先放开土地市场,敲响新中国历史上土地拍卖“第一槌”;在全国率先进行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明确提出“政府培育市场,市场解放政府,政府解放企业,企业解放生产力”;在全国率先为改革创新立法,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从建立那一天起,其使命就是先行先试,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深圳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系列“敢为天下先”的经济探索与制度革新层层铺开,为深圳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

改革,是发展“密钥”。敢闯敢试,一以贯之;淘沙见金,改革不惑。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改革,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勇探新路。

深圳2013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近年来推出营商环境改革20条,“秒批”、不见面审批、“深圳90”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重点任务清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努力营造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积极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工程,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推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强力推进强区放权及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国资国企、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组织等领域的改革攻坚……深圳的实践充分证明,始终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就能不断破解发展难题,赢得发展新优势。

改革日夜兼程,越到关键时,深化改革越要加快步伐。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一崭新的宏大命题,“改革优等生”深圳不止“一马当先”,更要“万马奔腾”,执“改革之剑”在全领域披荆斩棘。

当前,中央赋予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寄望深圳在更多“深水区”“无人区”探路。深圳牢牢把握这一契机,率先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凸显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放大改革的“乘数效应”:瞄准重点领域,则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关键环节,则落一子而满盘活。深圳今年的改革任务增加了“战役战略性改革”,包括大力推动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推进经济特区立法变通改革等,确保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牵引深圳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努力为“中国之治”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

“定”的立法和“变”的改革相伴相生,是深圳改革的特点——改革融入立法之中,立法贯穿改革始终。

拥有经济特区立法权、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是深圳改革发展的重大优势。自1992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以来,深圳充分发挥立法“试验田”作用,截至2020年6月,共制定法规235项,其中经济特区法规194项,是全国立法最多的城市,有力促进了深圳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国家层面立法积累了经验。就在前几天,深圳荣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成为首批获评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

“法治城市示范”是深圳先行示范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这是中央给予深圳深化改革的更大自主权、创新发展的更大自由权。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五大战略定位”和“五个率先”重点任务展开立法,目前已完成新制定和修改法规12件,包括个人破产条例、城市更新条例等。更有许多立法项目正在审议和推进当中。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各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一次大考,深圳的立法工作还聚焦社会稳定、公共安全,抓紧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中央赋予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立法变通权,将改革和法治这“鸟之两翼、车之两轮”都给了深圳。深圳将更好发挥特区立法权在突破改革瓶颈方面的独特优势,谋划一批有含金量、示范性的重大改革创新政策,争取一批有引领性、突破性的先行先试政策,创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深圳气度:从“与世界没有距离”到“全面开放新格局”

有多宽广的视野,就有多壮阔的道路。

“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这句当年深圳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口号,正契合深圳人具有世界眼光的追求。这种开放与包容,始终流淌于这座城市的血液之中。

40年前,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于阔步走向世界的中国。1981年,泰国华商谢国民旗下的正大集团拿到深圳市0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1982年,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家境外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1985年,全国首家外汇调剂中心——深圳经济特区外汇调剂中心挂牌成立……

因为对外开放,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伊始就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对内突破计划经济和封闭型经济的桎梏,对外发展经济技术交流,外引内联采取以对外贸易和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模式。深圳连续27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2020年上半年,深圳进出口1.3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达7150.4亿元,夺得2020年外贸出口“半程冠军”。

因为对外开放,深圳得益于融入全球生产贸易体系的价值链,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得益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得益于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不断创造着发展奇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圳正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深圳企业“看着地图做生意,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拥抱了更广阔的市场。

因为对外开放,深圳实现了从边陲农业县到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蝶变,拥有亚洲最大陆路口岸,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迈入全球最繁忙机场行列,国际客运航线通达全球60城;拥有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深投控8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超过29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深投资。

近年来,深圳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一路向前。

深圳举办的2019全球招商大会上,现场签约项目128个,总投资超过5600亿元,展现了深圳强大的吸引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对外开放不停步,2020年上半年,深圳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2000个,吸收合同外资近8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保持良好“入深”态势。

危难时刻,更显作为。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深圳出品的应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全球抗疫一线。深圳企业抓紧科研攻关,向全球输出抗疫科技,联动全球专家开展线上研讨。

如果说,40年前经济特区的建立,是中国经济迈向世界的一次探索;那么,10年来,前海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则诠释着新时代对外开放新含义。

“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精雕细琢,精耕细作,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10年来,前海的天际线不断改写,如今前海已有206栋建筑封顶,其中100米以上高楼77栋,一座高水平的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正在加速成型;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573项,几乎每三天就推出一项,在全国首创和率先推出226项,已在全国复制推广58项;截至2019年底,前海经认定的总部企业74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累计359家;前海成为吸引外资的高地,截至2019年底,前海累计吸引外资企业1.38万家,实际利用外资192.21亿美元。

锚定“全球标杆城市”,深圳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正加快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加快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打造国家综合铁路和公路枢纽。打开面向世界的大门,和着新时代的节拍,深圳要率先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深圳高度: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深圳正创造着这样的奇迹——

1979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224家。2019年底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7000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目前深圳累计有商事主体340.6万户,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53户,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1980年,深圳只有两名技术员。如今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人,高层次人才超过1.6万人,全职院士46人;深圳建市之初,科技基础几乎为零,没有一家“大院大所”。目前创新载体数量达到2462家,有11个诺奖实验室;深圳PCT申请量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自2010年以来,深圳已连年斩获国家科技奖项共135项……

成千上万倍增长的数字背后,是令世界惊叹的“深圳速度”。率先实现发展模式飞跃的深圳并不止于“速度”,以创新加速,促增长提质,“深圳速度”的内涵之变,汇聚起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创新,始终是深圳发展的“核心密码”。因为创新,深圳一次次突破“增长的极限”,一次次刷新发展的高度。早在上世纪80年代,深圳就敏锐感知到:世界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增强创新优势的突破口。1985年,深圳创办科技工业园、科技商品交易所;1988年,《深圳经济特区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暂行规定》出台,在中国内地城市率先确定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思路;1995年深圳开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9年,深圳将传统的荔枝节改办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开了一扇窗;2000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2010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6277.98亿元。

沃土之上花自开,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在这里破土而出,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成为世界舞台上闪亮的“深圳名片”:华为,1987年诞生在深圳一栋居民楼里,今天已联接着全世界170多个国家的30亿人口。创新,让华为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成长为通信行业的标杆;1998年,“小企鹅”在深圳破壳而出。如今,腾讯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巨头。目前,微信用户已经超过12亿,平均每天有10亿笔交易在微信中支付,抗疫健康码亮码超过130亿人次……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我们坚持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坚持打基础、谋长远,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从“敢闯”到“善创”,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深圳正争当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模式“从0到1”的第一人,努力打造全球创新版图的领先极。

深圳先行示范区“五大战略定位”排在首位的是“高质量发展高地”,深圳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要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深圳紧紧牵住创新“牛鼻子”,率先实施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在深圳西北部的绿水青山之间,一座集聚大科学装置、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光明科学城正在拔地而起。距离光明科学城30公里外,位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鹏城实验室里,鹏城云脑Ⅱ每秒完成百亿亿次计算……

深圳是中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加快解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深圳在“种玉米”上全面发力:以“两城一区”三大战略平台为载体,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引领,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深圳30%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版图日渐清晰:以深港河套地区为核心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启动建设,这里是科学中心的门户区;光明科学城是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重点布局科学设施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三大集群”;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汇聚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聚焦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是科学中心的突破区。

——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深圳要率先构建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0年8月18日,深圳宣布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率先进入5G时代;7月9日晚,亚太6D卫星成功发射,被命名为“深圳星”,标志着深圳布局卫星互联网结出丰硕成果……

深圳已构建起“四个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即全市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之一。深圳前瞻布局5G、人工智能、4K/8K超高清视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5G+8K+AI+云”新引擎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绿色发展是其应有之义。“可持续发展先锋”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五大战略定位”之一。

深圳不仅是中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的城市,也是万元GDP水耗、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大城市,是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

深圳在发展与保护中求取“最大公约数”,制定“大气质量提升40条”行动计划。2019年,深圳PM2.5年均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空气指数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举全市之力向水污染宣战,2019年,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不黑不臭,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森林覆盖率达到39.78%,是“国家森林城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圳交出了一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亮丽答卷。深圳将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做“可持续发展先锋”,在美丽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

深圳厚度:从“文化沙漠”到“城市文明典范”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深圳深谙这种力量的意义。

40年前,宝安县只有一台钢琴、一间剧院、一支宣传队。深圳曾被人称为“文化沙漠”。如今,深圳拥有7座超级书城、600多家公共图书馆、在全国最早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一年有16万场公益文艺活动在全市各地开展,是“设计之都”,也是“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深圳从经济特区建立伊始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地方财政收入仅有2亿多元时,就“勒紧裤腰带”投入三分之一的资金规划,建设深圳科学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八大文化设施”。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品位的文化需求越发旺盛,深圳又建起新的八大文化设施。

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定了“文化立市”战略。一个“立”字,确定了文化在深圳发展战略全局中的突出位置,使文化成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2015年,《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出台,成为深圳宣传文化系统5年来工作的“总抓手”。2020年,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的收官之年,5年前播撒的文化种子,迎来硕果累累的收获季。截至2020年6月,153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了145项,完成率达94.7%。

深圳“文化品牌”越来越丰富:在全国首发“城市文化菜单”,让市民尽享“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等凸显“国际范”;读书月走过20年,让“高楼里每扇窗户透出阅读的灯光”;文博会从深圳起航,航行在波澜壮阔的文化市场,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深圳三大国有文化集团不断加快媒体融合,“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上线,让“深圳好声音”唱响世界。

深圳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连续数年,深圳的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深圳一批重点出口基地和龙头企业,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等新模式、新产业,为深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深圳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连续五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滋养出许多具有深圳特色的文明行为,乐当义工、无偿献血、文明出行、崇尚阅读、公益慈善等善行义举已在深圳蔚然成风。如今,深圳正朝着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的目标迈进。

文化,既要传承,也要创新。

瞄准“城市文明典范”,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打造“文化创新发展2020”的升级版,擘画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在文化领域的新蓝图:2020年7月,《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施方案》经审议原则通过,推出包括全面开工建设“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熔铸“新时代深圳精神”,持续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建设国内外闻名的“关爱之城”“志愿者之城”,丰富推广“城市文化菜单”,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先行示范标准”等一系列具体举措。

2019年12月,“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首批项目开工,构建城市文化新地标,“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和一批市区级重大文体设施也已陆续启动,掀起深圳经济特区第三次文化设施建设高潮。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滋养和支撑。40年来,深圳始终沿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道路砥砺前行。40年后,挺进在文化前沿的深圳,将目光锚定“城市文明典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

深圳温度:从“人人来闯”到“人人栖居”

从“来了,就是深圳人”到“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我愿意在这里慢慢变老”,40年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闪耀在深圳改革发展的时代答卷上。让“人人来闯”也让“人人栖居”,温柔而有力地体现在深圳的方方面面,这座城市发展的民生温度,绘就了人民幸福的厚重底色,让人民感受变迁、触摸幸福、实现理想。

“凡是广大市民群众关心的,就是党委政府应该关注的;凡是广大市民群众呼吁的,就是党委政府应该解决的。大到教育医疗服务、社会公平正义,小到公交站台、天桥、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要认真对待,以向问题的‘叫板’赢得市民群众的‘叫好’。”这是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的“民生观”。

近3年,深圳全市九大类民生支出接近9000亿元。2020年上半年,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七成投向民生领域。落实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的2019-2020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单,深圳光荣登榜。

深圳正生动实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深圳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截至2019年底,深圳有儿童友好试点社区、街道、园区69个,儿童友好实践基地21个。全市建成普惠性幼儿园超过1400所,占比超75%。现有市一级幼儿园达745所,省一级达134所,省级园数量全省最多。对儿童友好,就是对城市未来友好。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深圳近五年累计财政性教育投入2800亿元,居广东省第一,新改扩建150多所公办中小学、400多所幼儿园,新增25万个学位,基本保障了全国最大规模移民城市常住人口的入学需求。2020至2022年,深圳计划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46所、新增学位21万个;新改扩建3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学位6万个,增幅超过60%;深圳高等教育从零起步,如今已开办高校15所。深圳抢抓机遇,争取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深圳技术大学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已启动筹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海洋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音乐学院、深圳师范大学等新高校。

从“劳有所得”到“劳有厚得”,深圳把提高就业质量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来深建设者等群体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深圳市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5612元,同比增长13.9%。

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通过“三名工程”,深圳医疗卫生实现“弯道超车”,深圳引进了245个高水平学科团队,12个学科跻身全国前50名;一系列重磅医改举措正逐渐提升深圳的医疗健康事业水平,促进“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让市民群众少生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深圳还将先行先试国际前沿医疗技术,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近年来,深圳先后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等。深圳市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已经出台,助力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积极塑造“全生命周期”的城市竞争力。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两次房改,加快构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双轨并行的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其中,2017年启动“第二次房改”,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系统构建市场商品住房、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4+2+2+2”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提出至2035年建设筹集170万套住房、公共住房不少于100万套的发展目标。

从“弱有所扶”到“弱有众扶”,深圳打造爱心之城、慈善之城、公益之城、志愿者之城。全市有注册志愿者186万名;中国慈展会平台的“蝴蝶效应”不断发酵,辐射到社会各界;“关爱行动”温暖航行,持续推出了3万多项关爱活动;深圳温度,也体现在对全国其他省市的帮扶中。十八大以来,深圳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过310亿元,派出党政干部人才和支医支教人员约4000人次,帮助9省(区、市)近16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忠诚践行了“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深圳坚持以改革破解民生难题、以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书写“民生幸福标杆”锦绣画卷。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

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精彩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站在历史新方位,我们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我们面前是前所未有的新征程。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对历史最郑重的纪念,是书写新的辉煌;对人民最真挚的承诺,是不懈努力奋斗;对改革开放的最大致敬,是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新时代,新方位,新使命,新作为。

按照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深圳定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最新评论(0
生活、科技、吐槽
总篇数
0
粉丝
4
+ 关注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