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中国核电从深圳走向世界
2020年08月14日 10:23:56
79 深圳特区报

带领中国核电从深圳走向世界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亚男

8月13日,雨后的大亚湾畔,乌云渐渐褪去,海面平静如镜。海滩上坐落着中国大陆第一座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巍然耸立,勾画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核电“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自1978年国家宣布引进法国技术在中国建设大型核电站以来,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以大亚湾核电站“高起点起步”,立足深圳、走向全国、迈向世界,打造出国家名片“华龙一号”,使中国从“核电大国”跻身“核电强国”之列,并实现核电“走出去”。

“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实现零资本裂变

诞生于深圳的大亚湾核电站,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成为中国核电发展的“定心丸”。

“大亚湾核电站引进了法国M310技术,总投资高达40亿美元。而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仅只有1.67亿美元。”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公司新闻发言人常启能表示,为解决最困扰的资金问题,大亚湾核电站采用“借贷建设、售电还钱”的模式——向银行借贷进行建设,建成后将电卖至香港换取外汇。该模式杀出了一条解决我国核电站起步建设资金和外汇问题的“血路”。

从1987年8月到1994年5月,经过近7年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产,不仅实现了内地大型商用核电站零的突破,而且通过中外合资,全面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至此,中国核电发展腾飞的“种子”在大亚湾播下。以大亚湾核电站为起点,中广核历时40余载努力,成功实现了核电设备及技术的国产化。

2013年,新一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深圳诞生,并已出口英国,成为中英合作的旗舰项目。近年来,中广核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布局海外,国际业务分布在20多个国家,境外营业收入占比超过20%。

从大亚湾核电站1%的国产化,到岭澳一期的30%、岭澳二期的64%,再到“华龙一号”的接近90%,我国核电产业经过连续30年不间断的发展,已崛起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核电产业集群之一,并走向全球,成为闪亮的“国家名片”。

核电“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跻身世界前列

核电发展、人才先行,人才培养是大亚湾核电站从建设之初就高度重视的环节。

在中广核有一个流传甚广的“黄金人”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末,大亚湾核电站先后共派出110多名员工,前往法国和英国学习核电技术,培训成本高达每人130万法郎,因此被称作“黄金人”。

“黄金人”的称号背后是核电人的使命。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学成归国后参与到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中,并且提前两年从法国人手中接过了核电站的运营。“黄金人”参与了岭澳一期、岭澳二期以及我国后续核电站批量化建设,成为我国核电行业的中坚力量。

经过40年发展,大亚湾核电基地成为中广核及我国核电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这里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训设施,可以开展核电站各岗位的全方位培训。其中,核燃料操作员训练中心在全球范围内仅有两个,一个位于法国,另一个就位于大亚湾。截至2019年底,中广核累计培养核电领域专业技术人才12000余人,为国内核电站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各新建电站带去急需的管理和技术经验。

大亚湾核电站播下的“种子”正长成参天大树跻身世界前列。中国核电人40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低头靠勇气、抬头靠实力”的学习和对标之路,是一条将自身发展与推动国产化密切结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经过40年的发展,从大亚湾核电站起步的中广核,依托20多台机组的核电建设,带动5400多家设计、设备制造、建安企业共同发展,推动我国核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了创新集群,并集聚了从设计研发、设备制造、性能验证到工程建设、生产运营、人才培养的核电产业链,成为全球核电产业链上的一块高地。

最新评论(0
生活、科技、吐槽
总篇数
0
粉丝
4
+ 关注
精华文章
推荐文章